杭州湾大桥 REIT 上市半年涨幅超 30%:资产证券化激活交通基建资本新生态

一、跨海大桥变身 “资本新贵”:REITs 改写基建投资逻辑

当杭州湾跨海大桥的钢铁脊梁在东海之滨跨越 16 载后,这座曾创下 “世界最长跨海大桥” 纪录的工程奇迹,正以全新身份搅动资本市场。2024 年 12 月 26 日,平安宁波交投 REIT 作为全国首单跨海大桥资产证券化产品登陆深交所,截至 2025 年 7 月 3 日,基金单位净值从 8.1 元涨至 10.6 元,半年涨幅达 30.8%,6 月 9 日更触及 11.43 元的历史高位,较发行价飙升 41.3%。

这场 “基建变金融” 的跨界实验,吸引着顶级机构的目光。7 月初举办的投资者开放日现场,易方达、中信建投等 20 家头部机构代表实地考察,聚焦这座 36 公里跨海工程的 “资本密码”。数据显示,大桥当前日均车流量 5.38 万辆次,一类客车单次通行费 80 元,六类货车达 320 元,2025 年一季度实现收入 5.17 亿元,净利润 1.08 亿元,可供分派现金流 3.78 亿元,在全市场 68 只 REIT 产品中稳居业绩第一梯队。

二、从 “工程奇迹” 到 “资本范本”:存量资产盘活的双向价值

杭州湾大桥的 REITs 化,实则是中国基建领域两次 “破冰” 的历史呼应。2003 年建设初期,项目首创民营资本参与特大型基建的 “宁波模式”;2024 年上市时,其将收费权、养护权等资产要素重组为标准化基金份额,实现 “交通资产 — 金融产品” 的惊险一跃。据测算,该 REIT 发行规模 43.6 亿元,盘活的存量资产相当于新建 20 公里高速公路的投资额,而 99.66% 的分红比例(首次分红 2.6 亿元)更打破传统基建投资 “长周期、低流动性” 的固有认知。

运营方披露的 “科技管养” 方案成为机构关注焦点。通过 “空中作业舱 — 地面控制台 — 云端数据中心” 三级联动系统,大桥养护成本较传统模式降低 18%;海天一洲景区与南北服务区的 20 余场公益活动,不仅提升货车司机品牌认可度,更带动客流转诊率提升 9.2%。这种 “通行费 + 增值服务” 的双轮驱动模式,为同类基建 REIT 提供了可复制的运营模板。

三、资本热捧背后的深层逻辑:基建 REITs 的生态重构

在 Wind 基建 REIT 指数年内仅上涨 12% 的背景下,杭州湾大桥 REIT 的超额收益源自三重稀缺性:其一是物理属性稀缺,作为连接长三角核心区的战略通道,大桥日均货车占比达 34%,物流刚需支撑现金流稳定性;其二是资产类型稀缺,全国同类跨海桥梁仅港珠澳大桥可对标,但后者尚未实现资产证券化;其三是分红机制稀缺,99.66% 的现金分派率远超行业平均 85% 的水平,成为险资配置的 “香饽饽”。

投资者开放日上,关于 “扩募计划” 的问答尤为激烈。宁波交投透露,正探索将周边沈海高速段纳入二期资产池,形成 “大桥 + 路网” 的协同运营体。中金公司研报指出,若扩募成功,该 REIT 的资产规模将突破 80 亿元,年化分派率有望从 6.5% 提升至 7.2%。这种 “以存量养增量” 的资本运作,正在改写基建行业 “投资 — 建设 — 闲置” 的传统循环。

四、争议与前瞻:当钢铁巨龙驶入资本深水区

狂欢背后,质疑声亦如海浪拍岸。有学者指出,大桥车流量年增速仅 4.36%,若未来长三角路网分流加剧,30 倍 PE 的估值是否透支成长空间?更有投资者担忧,REITs 分红高度依赖通行费现金流,一旦遭遇极端天气或政策调整,能否维持高派息?

面对质疑,运营方亮出 “双保险”:一方面与阿里云合作开发车流预测模型,准确率达 92%;另一方面设立 5000 万元应急保障基金,确保极端情况下的分红稳定性。宁波大学金融研究所所长李鸣分析:”杭州湾大桥 REIT 的意义,不仅在于财务数据的亮眼,更在于证明优质基建资产通过证券化改造,能够成为连接实体经济与资本市场的黄金纽带。”

结语:36 公里的资本抛物线

从 2008 年通车时的世界工程标杆,到 2025 年上市后的资本明星,杭州湾大桥的 17 年蜕变,恰似一条完美的抛物线 —— 起点是钢筋水泥的物理跨越,落点是金融资本的生态重构。当海风掠过桥面的防撞栏,吹向交易所闪烁的电子屏,这座钢铁巨龙正在书写中国基建的新叙事:不是所有大桥都通向彼岸,有的大桥本身,就是资本远航的起点。

为您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