竹山县上庸镇脆李丰收:15 万斤俏销背后的产业富民密码

7 月 4 日,竹山县上庸镇吉鱼村的脆李合作社里,田友斌夫妇正忙着采摘头茬脆李。漫山遍野的果树缀满青绿果实,预计今年产量达 15 万斤,按亩产 3000 元计算,合作社总收入将突破 45 万元。这场丰收不仅让村民尝到甜果,更激活了山区乡村的产业造血能力。

破局:从 “薄收坡地” 到 “股份果园”

吉鱼村 200 余户村民曾长期依赖玉米、小麦等传统作物,广种薄收的困境持续多年。2022 年 3 月,越丰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成立成为转折点 —— 流转 200 亩闲置坡地,投入 6 万元引进 5000 株巫山脆李苗。35 户村民以 “土地入股 + 现金入股” 模式加入:1 亩土地为 1 股,无地农户以 300 元认购 1 股,待果树挂果后按股分红。这种 “资金变股金、农户变股东” 的机制,让分散经营的农户拧成发展合力。

护航:多维帮扶筑牢产业根基

为助力脆李产业扎根,上庸镇联动多方资源构建帮扶体系:国药东风总医院与竹山农村商业银行投入 10 余万元采购农药化肥;县创业指导中心联合镇农技中心组建技术专班,定期入园开展修枝、防虫等培训。在科技赋能下,脆李挂果率提升 40%,单株产量稳定在 20 斤以上,亩产突破 1000 斤。如今走进果园,标准化种植的脆李树排列整齐,滴灌系统沿坡铺设,昔日荒坡已变身 “绿色银行”。

变现:订单农业打通产销链路

得益于前期品控管理,吉鱼村脆李未上市已获多家收购方锁定。”果子糖度达 18 度,果肉脆嫩离核。” 合作社负责人展示着检测报告,今年首批采摘的脆李将直供武汉、西安等地商超。这种 “基地 + 订单” 模式,不仅保障了每斤 3 元的保底收购价,更让农户摆脱 “靠天吃饭” 的风险。村民王正莲算了笔账:自家 3 亩地入股后,每年可获土地租金 800 元,加上股份分红,年收入比种玉米时翻了 3 倍。

延伸:小果实孕育乡村振兴大能量

随着脆李产业步入正轨,合作社正筹划深加工项目:建设冷链仓储中心,开发脆李干、果酒等产品。上庸镇农办负责人介绍,该产业已带动周边 50 余名村民就近就业,季节性用工日均工资达 120 元。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观念转变 —— 村民从 “单打独斗” 转向 “抱团发展”,2024 年以来,吉鱼村又有 15 户村民申请加入合作社,计划扩种脆李 100 亩。

当田友斌将刚采摘的脆李装箱时,箱外贴着的 “吉鱼山珍” 标签格外醒目。这个曾藏在深山的村落,正用一颗颗脆李敲开致富门,印证着 “小特产做成大产业” 的乡村振兴路径。正如合作社墙上的标语所言:”坡地生金不是梦,产业富民正当时。”

为您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