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陂青石桥村的耕地蝶变:从荒草坡到百万收益的土地革命

一、荒田觉醒:一场村民大会点燃的土地新生

木兰山北麓的青石桥村曾是 “空心村” 的典型样本。2013 年,村支书陈建勋在村民大会上翻开账本:全村 1116 亩耕地中 850 亩抛荒,野蒿子疯长至半人高,七成壮劳力外出务工。当会计提出 “土地入股” 的构想时,老党员陈友发率先响应:”我家 5 亩荒地全交集体,亏了算我的!” 这场赌上土地的豪赌,就此拉开荒田逆袭的序幕。

二、破局三策:科技赋能下的土地价值重构

(1)特色种植叩开市场大门

2016 年引入武汉斗笠哥公司后,试验田里的 “香芋冬瓜” 成为首个爆品 —— 这种耐储存三个月、自带芋香的特色作物,通过盒马鲜生直供一线城市,以 15 元 / 斤的高价供不应求。更令人惊叹的是 “数字水稻” 系统:手机 App 实时监测锌含量超普通农田 3 倍的黑土墒情,产出的 “青石富锌香米” 以 10 元 / 斤的价格畅销,较传统水稻溢价 300%。

(2)智能养殖打造溢价空间

村东头的恒温养鸡场里,180 万只蛋鸡享受着加黄芪粉的 “草本营养餐”。这些 “草本香” 鸡蛋论个销售,专供精品超市,单枚售价达 1.5 元。2024 年该项目为村集体创收 60 万元,鸡粪经处理后反哺农田,形成 “养殖 – 种植” 生态闭环。

(3)土地入股激活生产要素

村民以 “土地入股 + 劳务参与” 模式分享收益:每亩地年租金 800 元,务工每日 120 元,年底再按合作社盈利分红。脱贫户周婶算过账:”去年光除草工钱就赚了 1.8 万,加上分红共 3.2 万,比打工强多了。”

三、数字赋能:传统农业的现代化跃迁

在 “数字水稻” 示范区,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采集土壤墒情、虫情数据,AI 系统自动生成灌溉施肥方案;养鸡场采用区块链溯源技术,每枚鸡蛋的生长周期可扫码追溯。这种 “科技 + 农业” 的组合拳,使耕地亩均产值从 2013 年的 800 元跃升至 2024 年的 1.2 万元,1116 亩耕地年创效益超 1200 万元。

四、人才回流: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密码

2024 年全村人均收入 37332 元,较十年前增长 500%,直接带动 32 名青壮年返乡创业。90 后李响辞去深圳程序员工作,回村运营电商平台,去年帮村民卖出 150 万斤农产品;农学硕士王媛带着团队开发的 “智慧农田” 系统,让周边 3 个村也加入数字农业行列。

结语:土地里长出的乡村振兴方程式

当暮色笼罩青石桥村,连片稻田掀起金浪,智能大棚的灯光次第亮起。这个曾被荒草吞噬的村庄,用 “特色种植 + 数字赋能 + 利益共享” 的模式,破解了耕地抛荒难题。正如陈建勋所说:”土地从不会辜负用心的人,我们要做的,就是让每寸耕地都长出希望。” 如今的青石桥村,不仅是黄陂区的 “明星村”,更成为土地集约化利用的活教材,印证着 “荒田变金田” 的乡村振兴可能。

为您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