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常言有道:“三十年河东,三十年河西。” 在国际局势的大棋盘上,这般沧海桑田的变迁更是屡见不鲜。长久以来,欧洲在许多人的印象中,是富裕、高福利与优雅景致的代名词,吸引着无数人向往移民。然而,鲜为人知的是,欧洲往昔的崛起,实则是一部建立在他国血泪之上的掠夺史。如今,风水轮流转,曾经的 “吸血者” 欧洲,也迎来了不得不 “还债” 的艰难时刻。
回溯历史,欧洲的发展进程布满荆棘。在罗马帝国轰然崩塌后,这片土地陷入了漫长的分裂泥沼,小国纷争不断,贵族们纷纷割据一方。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下,贵族尽享特权,普通民众却在贫困中苦苦挣扎,生活暗无天日。直至文艺复兴的曙光乍现,意大利率先掀起了一场 “重寻人性” 的思想解放运动,艺术与科学挣脱了教会的沉重枷锁,开始焕发生机。紧接着,16 世纪马丁・路德勇敢地挑战教皇权威,提出 “信仰无需中介” 的崭新理念,彻底打破了教会对财富与思想的双重垄断。随后,18 至 19 世纪的工业革命更是如同一股颠覆性的洪流,彻底改写了全球经济格局,欧洲国家借此强势迈入工业化时代,产能呈井喷式增长。
有欧洲学者将欧洲的崛起归功于其文化基因中蕴含的勤奋、储蓄以及理性投资等特质。但只要深入探究历史,便不难发现,欧洲的华丽蜕变,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中美俄等国的 “吸血” 之上。
自 15 世纪起,西班牙、葡萄牙、荷兰、英国、法国等欧洲国家,纷纷凭借武力开启了对外掠夺的征程。他们在美洲疯狂搜刮金银,在非洲掳掠奴隶,在亚洲掠夺香料。其中,鸦片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,大量鸦片的倾销,不仅使中国的白银外流,更严重损害了国人的身心健康与国家根基。而奴隶贸易,则为欧洲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免费劳动力,在殖民墨西哥期间,当地土著人口锐减了 90% 之多。正是这些通过暴力掠夺而来的巨额财富,为欧洲的工业革命提供了坚实的资金基础。然而,这一过程却导致亚非拉地区长期深陷贫困泥沼,形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全球性的 “吸血” 现象。
步入当代社会,欧洲国家故技重施,再次将 “吸血” 之手伸向中美俄,为自身打造了三根看似稳固的经济支柱。
二战结束后,美国在欧洲驻军,并承诺承担北约 70% 的防务开支。这使得欧洲国家得以长期压低军费预算,将节省下来的资金用于社会福利建设。以德国为例,每年为每名驻德美军支付 592 美元的费用,从而让本国民众享受到高假期、低工时的优厚待遇。然而,特朗普上台后,要求欧洲将军费提升至 GDP 的 5%,这一要求瞬间戳破了欧洲长期以来的 “安全幻觉”。
俄罗斯的能源,则成为了欧洲国家的 “廉价奶源”。在 2021 年前,欧盟 45% 的天然气以及 27% 的石油均来自俄罗斯,且价格远低于国际市场平均水平。这些廉价的油气资源,极大地降低了德国等欧洲国家的工业生产成本。例如,挪威更是将能源利润转化为民众人均 480 天的带薪育儿假。
而中国庞大的市场与完备的供应链体系,对欧洲国家而言,犹如一头 “高产奶牛” 与一座 “廉价工厂”。大众汽车在中国市场的销量、瑞士手表对中国的出口额,都占据了其全球业务的相当比例。中国工厂凭借低成本优势生产出大量物美价廉的商品,有力地支撑着欧洲的高消费生活。欧洲一直妄图让中国长期停留在低端代工产业,以便其能持续低价采购商品,然而,中国的快速发展与产业升级,彻底打破了欧洲的这一如意算盘。
欧盟跟随美国,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 17.4% – 38.1% 的高额关税,一方面是为了保护本土汽车制造业的优势地位,另一方面则是企图迫使中国继续维持低端代工模式。然而,中国迅速采取市场反制措施,致使欧盟商品在中国市场滞销,这才让欧洲不得不正视其对中国市场和产业链的深度依赖。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与技术进步,高端产业纷纷走出国门,逐渐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,欧洲再也无法轻易从中国 “薅羊毛”。如今,中国市场是否对欧洲开放,主动权已牢牢掌握在中国手中。
与此同时,俄罗斯也不再甘愿充当欧洲的 “廉价能源供应商”。俄乌冲突爆发前,俄罗斯供应的天然气约占欧盟天然气进口总量的 40%。冲突爆发后,俄罗斯的天然气供应大幅减少甚至中断,导致欧洲工业电价飙升,化工、钢铁等产业无奈之下,只能选择向外迁移或减产。美国趁机以四倍的溢价向欧洲出口液化天然气(LNG),大发横财。在新能源时代,欧洲的风电涡轮机、核电站等关键产业对中国稀土存在高度依赖,可欧盟却无端炒作 “中国稀土武器化”,并跟随美国对中国进行限制。此举引发中国反制,限制向欧洲国家供应稀土,使得欧洲的新能源发展计划遭受重创。
美国也毫不手软,抓住机会要求北约成员国将军费开支提升至 GDP 的 5%,这相当于每年从欧洲抽取 2500 亿欧元的巨额资金,远远超出了欧洲各国财政的承受能力。特朗普挥舞的 “关税大棒”,精准打击了宝马、奔驰等欧洲知名车企,导致这些企业生产的产品在返销欧洲时成本大增。在俄乌冲突中,乌克兰充当 “代理人”,欧洲国家则沦为 “冤大头”。乌克兰因战争急需武器装备,向美国提出需求后,美国便借助北约框架将武器采购转化为 “集体采购”,让北约成员国共同分担费用。如此一来,美国军工企业既满足了乌克兰的需求,自身又毫发无损,还赚得盆满钵满。
正所谓 “因果循环,报应不爽”。回顾欧洲的发展历程,殖民时代,他们依靠枪炮武力完成原始资本积累;冷战至今,又依赖中美俄的 “输血” 维持表面繁荣。然而,如今曾经被欧洲 “吸血” 的国家纷纷觉醒,美国逐步撤回安全保障,俄罗斯切断能源供应,中国加速产业升级,这一系列变化,让欧洲国家的脆弱性暴露无遗。这一现象深刻地揭示了一个道理:在复杂多变的地缘政治博弈中,没有谁能永远充当寄生者。一旦思维僵化、停滞不前,必然会陷入衰退的泥沼,走向下坡路。如今的欧洲,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,如何应对这重重困境,实现经济与发展模式的转型,成为摆在其面前的一道严峻课题。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