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掷地有声的反腐誓言
“我没有私愤,只有公愤!我就是不能忍受,在一个穷得让人心酸的地方,有人还敢一笔几十万几十万地收钱!我就是要代表五十万人民,把他们整死!”这并非电影中的台词,而是从清华走出来的县委书记陈行甲,在干部大会上发出的真实而震撼的呐喊。没有官话套话,每一字每一句都掷地有声,直击人心。
从农家子弟到县委书记
1971年,陈行甲出生于湖北的一个普通农家。母亲为他取名“甲”,饱含着对他成为第一的期望。他自幼聪明好学,是村里的骄傲,凭借自身努力一路考进了清华大学。1992年毕业后,陈行甲被分配回老家燃气局,从事着一份平凡的工作。
一次偶然的机遇改变了他的命运轨迹。县里召开招商大会,需要将材料翻译成英文,但请翻译费用高昂,领导便让陈行甲尝试。没想到,他一个晚上就翻译了二十多页材料,且语句流畅、逻辑清晰。领导当即决定将他借调至县政府对外写作办公室。此后,他一路晋升,从副科长到副局长,再到团县委书记。
直面巴东的贫困与腐败
2011年10月,陈行甲被任命为巴东县县委书记。这是他首次担任“一把手”,然而迎接他的并非鲜花与掌声,而是重重挑战和巨大压力。巴东全县近50万人,其中42万人居住在偏远的大山深处,基础设施落后,民生问题重重。初到此地,陈行甲内心十分震惊,他不明白为何这么多年过去,这里依旧如此贫穷。
更让他难以接受的是当地官场的混乱。尽管一茬又一茬地进行整顿,但官场的不正之风如同野草般顽固,吃拿卡要、贪污腐败现象屡禁不止,一些干部仿佛习惯了无人追责,毫无顾忌地损公肥私。
掷地有声的宣战
面对如此严峻的现状,陈行甲怒火中烧。他召集干部大会,在会上公开发声。他坦言自己手中的信件或许带着情绪,但内容绝非空穴来风,他不能对这些问题视而不见、沉默以对。会场一片寂静,干部和群众代表表情凝重。陈行甲意识到,这不是一场普通的治理问题,而是一场与根深蒂固的关系网的真正较量。
但他没有退缩,而是直接宣战:“我代表全县五十万人民,向那些在贫困县中挪用公款、损公肥私、欺压百姓的腐败分子宣战!”他动真格,只要举报信有线索,他就深入调查;一旦查实,绝不姑息,无论对方背景如何、背后有何人撑腰。
反腐风暴与巨大压力
这场反腐行动如同一场风暴,让整个巴东为之震动,也让陈行甲陷入了风口浪尖。他开始频繁收到恐吓短信和匿名电话,电话那头传来冰冷的声音:“你住在哪,我们都知道,做事别太绝。”他的妻子也心疼地劝他:“我不求你升官发财,但你要平安回来。”然而,陈行甲没有丝毫退缩。
2015年,县委副书记刘冰落马,这一事件如同一颗重磅炸弹,牵连出整整87人!包括县长、副县长、局长、企业老板等一个个看似“背景雄厚”的人,都被一一拉下马。在陈行甲的任期内,巴东县贫困发生率从39%下降到了15%,这是他反腐和推动发展取得的显著成绩。
身心俱疲后的转身
但这些成绩的背后,是常人难以承受的精神压力。陈行甲每天面对死亡威胁,夜夜难眠,最终患上了重度焦虑和抑郁。官场斗争的复杂和腐败势力的庞大,让他感到身心俱疲,最终在任期结束后,他选择辞职,转身投身公益事业。
公益路上的坚守与发声
2016年,陈行甲成为了一名公益人,他走南闯北,为大山里的孩子筹款修路、办学。2021年,他出版了回忆录《在峡江的转弯处》,书中记录了他在巴东反腐的真实经历,那些文字刺骨动人。
他曾想找州委书记汇报工作,却遭到拒绝。好不容易见到州委书记,对方第一句话却是:“陈行甲,你只是个县委书记,老子是州委书记,你约老子十次,老子见你一次就是给你脸!”但陈行甲毫不畏惧,他回敬道:“我不怕喝稀饭,也没收过黑钱,我手下谁贪腐,撞在我手上,往死里查!见鬼杀鬼,见魔杀魔!你有多大背景我都不管!”
传奇人生的启示
陈行甲的经历是一段传奇,更是一面镜子。他在官场中顶着巨大压力,身心俱疲却依然不妥协、不沉默、不退让。他敢怒、敢言、敢干,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为百姓说话、为人民撑腰的“为官之道”。
如今,脱下官服的他依旧仗义执言。他出版这本书,不是为了自我炫耀,而是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基层官员的真实生活,明白为官应有的担当。他也希望通过这本书为儿童公益筹款,吸引更多人加入到公益事业中来。
陈行甲的故事值得每一个有理想、有良知的读书人细细品读。如果你也曾为正义发声却感到无力,如果你也曾面对腐败而不知如何开口,不妨翻开这本书,或许能从中找到坚持的力量。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