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今年高考志愿填报季,最令人意外的莫过于一批高分考生,尤其是女孩,不约而同地放弃了 985、211 等顶尖名校,转而将手中的高分用在了县城二本、定向师范、公安院校等 “求稳” 的选择上。这一现象背后,不仅是就业市场收紧和社会风气转变的体现,更是年轻人与家庭在 “体面” 与 “踏实” 之间做出的集体抉择。稳定,似乎成了新一代高考生追逐的稀缺品,而曾经耀眼的名校光环,也开始渐渐黯淡。
高考结束后,朋友圈里不少头部消息都围绕着 “高分低就”:600 多分的成绩,不上名校却报考定向巡警、乡医、基层师范;北京大学历史首选提前批名额未满,浙江有考生 600 出头就选择了高职 “军士” 班。这并非个例,而是一股正在蔓延的潮流 ——“降级报志愿” 成了热门话题。回想三年前,家长们还在为孩子能进名校而疯狂内卷,如今却懒得再卷,纷纷朝着 “编制稳”“有保障” 的方向努力。
与那些为名校光环消逝而惋惜的言论不同,一线的故事往往充满烟火气。我们了解到五个女孩的决定,她们中有的是县里的高考榜首,有的分数甚至超过了往年浙江大学的录取线。她们的家境各异,有的来自小县城,有的来自经济条件尚可的市区,但最终的选择却几乎一致:放下光鲜的头衔,优先确保未来的稳定。不过,这些选择背后并非只有 “心安” 二字可以概括:有人坦言心中隐隐失落,有人做出选择后终于放下焦虑,还有人在为新的人生道路反复权衡。只有真正了解其中的缘由,才能体会到 “现实的分量”。
近年来,“上名校,选好专业” 这句话的分量在逐渐变轻。前几年,头部名校是所有高中生的理想归宿,而现在,当名校光环遇上稳定的 “铁饭碗”,竟然被悄悄比了下去。特别是女生,在择业时面临着更大的现实压力和家庭期望,比男孩更渴望稳定与安全;师范、警校、医学院、军校等有编制的岗位,其性价比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。
这些选择究竟是勇敢还是无奈?或许两者皆有。比如温州的女孩梧桐,考了 670 分,成绩稳上浙江大学,但她的父母,一个从公务员转行经商,一个是教师,家里虽不算差,但要承担弟弟的学费,加上最近生意不景气,父母早早提出 “警校更有保障”。梧桐内心十分抗拒,她喜欢阅读、哲学,憧憬在大城市自由发展。可现实太过残酷,经过反复沟通拉扯,她最终妥协,在提前批填报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。她说被录取时心里发闷,周围人都很高兴,只有她既惋惜又愤怒,对理想充满了叹息。但转念一想,生活就是如此,命运的齿轮一旦转动,只能先走一步看一步,或许在大学期间还能为理想寻找机会,总会有转变的可能。
来自广东小县城的小爽,是今年本县的文科第一名,家里靠父亲开货车维持生计,母亲全职照顾弟弟。她原本瞄准了西北的名校,却因一次短暂的西安之行,确定自己 “离不开家乡”,随即把目光转向广东本地。亲戚的一句 “二本定向师范毕业回乡镇直接有编制”,胜过了朋友圈里晒 985 录取通知书的炫耀。她和老师长谈过,班主任极力劝说她不要 “浪费分数”,但终究拗不过父母 “稳定第一” 的想法。家乡经济不景气,压力巨大,表兄姐都在考公,现实让人喘不过气。最后,她说服自己,喜欢的不过是平淡生活,在家门口有一份安心的工作,才是最大的幸福。这种偏于现实的自我安慰,外人或许难以理解,唯有身处其中,才能明白何为 “脚踏实地”。
类似的还有安徽的徐柠,分数原本足够上名牌政法大学,却在父亲从视频号上看到 “上海海关学院” 的推荐后,被其政策优势打动。父亲当过兵后转做公务员,深知 “体制路线” 的确定性。尽管心里一度还惦记着大平台的名字,但看到同龄人报考更 “稳妥” 的党政机关定向高校,她最终还是接受了这个选择,在险些错失名额时,更加坚定了 “千万不能输在录取环节” 的想法。报到那天,母女俩抱在一起,那一刻的欢喜和安全感,让外人羡慕不已。她没有什么浪漫的梦想,只想先铺就一条安稳的职业道路 —— 毕竟名校的 “头衔”,远不如体系内的铁饭碗来得踏实。
江苏江阴的芽芽是个很有规划的女孩,早早确定想当老师。父母看到 “本硕连读 6 年,编制一条龙” 的南京师范大学项目后,她便努力考够分数,毅然绕过东南大学、南京大学等 985 高校,把南京师范大学放在了志愿的第一位。她说,最害怕的是 “分专业” 时被调剂到不喜欢的学科,不如直接锁定双学科。虽然身边有人感叹 “可惜了”,但芽芽认为,稳定和能掌控未来,比一时的光鲜荣耀重要得多,况且学业压力并不像想象中那么轻松,未来有没有名校光环其实早已不重要 —— 她只想早点让生活安定下来。
内蒙古的诗睿,560 分的成绩本可以去省外的 211 高校,却最终留在本省的民族大学,攻读医学定向专业。起初,她一心想闯荡外省大城市,当内蒙古定向生政策出台后,家里发生了争执,父亲最终以 “学医有保障” 为由说服了她。家里是农村出身,看着班里多半同学都打算出省,她的这次妥协,多少带着些父权时代的影响。她曾在网上发帖焦虑未来,评论区满是劝退和抱怨的声音。但过了几天,反复思量后,她突然释然了:“毕业不用再为找工作发愁,女孩子离家近也安全,想开了就觉得也挺好,以后挣了钱再慢慢圆别的梦。” 现实一次次敲打在理想上,她们只能低头长叹,却必须跟着时代的节奏前行。
这些志愿填报的故事,将孩子与家庭的矛盾、城乡的壁垒、工作的选择等问题都展现在大众面前。前几年社会还在热议 “读书无用论”,今年就转向了 “体制才有出路”。教培行业双减、就业市场降温、教育支出成本高昂,家长们被现实教会了算账:四年后能有稳定的岗位,才是现在最实在的东西,就算起点不如别人,也要牢牢抓住确定的那条路。甚至有教育专家表示,“务实报考” 已成为新常态,咨询定向就业、师范、军警院校的学生逐年增多,谁家孩子能早早进入单位,谁就最值得 “炫耀”。
其实,海外也曾有过类似的风潮。日本经济低潮时期,理工专科学校的录取分数反而超过了国立大学文科,家长和子女纷纷选择与企业合作、毕业后能稳定就业的学校。中国某省有位考生,因家里老人需要照顾,果断放弃 985 头衔,回乡参加当地医院的定向培养,毕业后在县级医院 “圆了全家的稳定梦”,还成了地方报纸上 “孝顺有为” 的榜样。
很多人会问:这些高分考生真的不会后悔吗?稳定真的值得用青春和分数去交换吗?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同。但不可否认的是,近年来的社会氛围、就业形势、家庭压力,正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 “选择梦想” 转向 “选择确定”。在崇尚冒险和追求安全之间,没有绝对的对错,更多的是一种无力抗争后的顺势而为。
站在旁观者的角度,或许会感慨:我们曾经认为的 “名校决定命运” 已经成为过去,稳定和体面才是这一届家长和孩子共同的最大心愿,他们没有太多豪言壮语,却真实得动人。
未来难以预测,人生也难免走弯路。现在这些放弃名校的高分女孩们,或许会在新的大学生活中重新燃起热情,也许偶尔会羡慕那些 “上岸” 名校的同学,但她们都为自己规划好了能安心的 “退路”。有人说这是时代的无奈,也有人觉得,敢于承认自己的软肋,已经是比盲目追梦更勇敢的姿态。
就像楼道里贴的那句老话,生活无论走向何方,都是在向前。高分、名校、编制、岗位,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同。但无论如何,已经做出的选择,总要有人继续走下去,世界才会不断运转。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