玉米高产有秘诀,三促两防加密植,棒子粗壮产量高

种玉米的农户们都盼着自家玉米能长势喜人、产量翻番,可光靠埋头苦干远远不够,还得讲究科学方法。今年各地那些玉米丰收的农户,都悄悄用起了 “三促两防” 的妙招,再配上合理密植,玉米棒子长得又粗又壮,籽粒饱满,一亩地比别人家多收两三百斤都不在话下。

这些方法可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,而是农业专家和经验丰富的老农民们经过多年实践总结出的真本事。不仅花费不多,操作起来也不复杂,效果却实实在在能看到。

先说说 “三促”

“三促” 指的是促根壮苗、促灌浆饱满、促抗逆能力,这是玉米高产的核心要点。

1. 促根壮苗是基础

玉米长得好不好,根系是关键。根系扎得深、长得壮,才能更好地吸收养分和水分,苗子自然就健壮。现在种玉米讲究精准施肥、分层施肥,那种把所有肥料一股脑撒下去的老办法早就行不通了。

就像吉林一些种玉米能手,播种时采用测土配方技术,把化肥精准施到 15 – 18 厘米深的土层里,每亩用 110 – 130 斤化肥就足够了,后期基本不用再额外追肥。这样既节省了肥料成本,又能防止养分流失,根系能在深层土壤里自由伸展,苗子长得又高又壮。

2. 促灌浆饱满是核心

玉米棒子能不能饱满,灌浆期的养分供应至关重要。这时候 “一喷多促” 技术就派上了大用场,一次作业就能把叶面肥、抗逆剂、调节剂都喷到玉米上。现在用无人机喷药,雾滴细小又均匀,叶片能快速吸收,籽粒灌浆充足,玉米棒自然沉甸甸的。

3. 促抗逆能力是保障

近年来天气多变,高温干旱、暴雨洪涝等极端天气时有发生,这对玉米生长影响很大,比如高温容易导致玉米花粉活力下降,影响结实。有经验的农户早就采用了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,能精准地给玉米浇水、施肥、降温,比传统浇水方法节水 30% 以上,每亩还能节省 150 元左右的人工费。就算遇到旱情,玉米也能安然生长。

再讲讲 “两防”

“两防” 即防病虫害和防早衰,这是保证玉米正常生长、提高产量的重要环节。

1. 防病虫害要及时

玉米螟等害虫特别喜欢在玉米孕穗期钻进秸秆里,不仅啃食玉米组织,还会造成伤口,引发穗腐病等病害。而玉米 “棒三叶”(玉米棒子周围的三片叶子)对灌浆质量影响极大,必须重点保护。

现在用植保无人机喷药非常方便,一次作业能覆盖 20 – 50 亩地,药液穿透力强,能同时杀虫、杀菌,效率比人工高几十倍,能有效保护玉米不受病虫害侵害。

2. 防早衰要保绿叶

玉米生长后期,叶片如果提前衰老,光合作用就会减弱,影响养分积累和灌浆。种玉米高手们会在灌浆期补喷含氮的叶面肥,同时加入杀菌剂预防叶斑病等病害。只要叶片保持翠绿有活力,养分就能持续输送到籽粒,让籽粒饱满有分量。

合理密植不能少

除了 “三促两防”,种植方式也得与时俱进。传统的小垄单行种植太浪费土地,现在高产田都采用 “宽窄行密植” 模式。比如辽宁推广的 “大垄双行” 技术,把垄宽扩大到 100 – 120 厘米,双行之间的间距科学规划,通风透光条件大大改善。这样每亩能种植 4500 – 5000 株玉米,比传统种植的 3300 – 3800 株增加了不少,而且很多单株能结两个玉米棒,产量自然就上去了。

此外,选种也很关键。要选择抗病性强、适应性好、产量高的优良品种。播种前最好做发芽试验,确保种子质量。播种深度以 3 – 5 厘米为宜,太深出苗困难,太浅容易受干旱影响。

田间管理也不能松懈。玉米长到膝盖高时要及时中耕除草,既能清除杂草争夺养分,又能松土透气,利于根系生长。大喇叭口期是玉米需水需肥的关键时期,要保证充足的水分和养分供应。抽丝期要重点防治玉米螟,这个时期防治效果最佳。

收获时机也有讲究。玉米成熟的标志是苞叶变黄干枯,籽粒变硬有光泽,用手掐籽粒不会出水。收获太早,籽粒不饱满;收获太晚,容易发生霉变。一般在玉米籽粒含水量 25% – 30% 时收获最合适。

收获后要及时晾晒,把含水量降到 14% 以下再储存。储存前要清理干净,去除破损粒和杂质,储存场所要干燥通风,定期检查,防止虫害和霉变。

现在种玉米,光靠力气不行,还得懂技术、会管理。邻村的李大叔,去年用这套方法种了 15 亩玉米,秋收时玉米棒子个个饱满粗壮,收购商看了直接加价收购。李大叔笑着说:“种了一辈子地,没想到现在科技这么发达,手机操作一下,无人机就能把活儿干了,真是省劲儿又高产。”

总之,种玉米要想高产,就得牢记 “三促两防加密植”。促根壮苗、促灌浆饱满、促抗逆能力,防病虫害、防早衰,再配合合理的种植技术和田间管理,你家的玉米地也能长出沉甸甸的大棒子。今年秋收,等着收获满满的喜悦吧!


已发布

分类

来自

标签:

评论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