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金华仙桥到杭州省城,这家传承三代的包子烧饼店依旧走红

凌晨三点,杭州城南的老街还在黑夜中沉睡,中山南路上 “王日顺号” 的灯光却已率先亮起。揉面师傅的额头渗出细密汗珠,案板上的老面团正缓缓苏醒,一缕淡淡的酒酿香气悄然弥漫开来。“这面团必须揉够时间,少一分钟都不行。” 他手上的动作从未停歇,几十年的功力全凝聚在这团面里。

蒸笼里的热气持续升腾,八个大蒸笼层层堆叠,里面挤满了白白胖胖的包子。刚过五点,第一笼包子的盖子被揭开,那诱人的香气仿佛长了脚,径直往街上跑去。“来啦来啦!” 等候许久的老顾客们立刻围拢过来,你三个我五个地往袋子里装。“这包子就得趁热吃,凉了就不是那个味儿了。” 住在附近的张大爷一边说,一边往嘴里塞,被烫得直哈气也舍不得停下。

包子皮采用传统老面发酵,嚼起来带着独特的韧劲,一口咬下,里面的汤汁 “滋” 地一下就冒了出来。“慢点吃,小心烫着!” 老师傅笑着提醒,可谁还顾得上这些。用金华两头乌猪肉做的馅料肥瘦恰到好处,肉香混合着香葱的味道在嘴里散开,这滋味哪里是那些冷冻包子能比得上的。“我这辈子就认他家的包子。” 家住三条街外的李阿姨每周都要来两三趟,就为了这一口美味。

烤烧饼的炉子就支在门口,木炭火正旺。老师傅麻利地把擀好的面饼贴进炉膛,没过多久,金黄色的烧饼就鼓了起来。“要几份?”“来两个!夹油条!” 刚出炉的烧饼脆得能听到声响,掰开的瞬间热气扑面而来。趁热夹上刚炸好的油条,一口下去,酥得掉渣。“这才是正经的早饭。” 常来的老顾客们都明白这个道理。

豆浆是用传统石磨现磨的,豆香味浓郁得化不开。有人喜欢甜口,更多人则偏爱那碗姜汁咸豆浆。“早上来这么一碗,全身都暖和。” 坐在角落里的老爷子喝得津津有味。小馄饨也是人气产品,用猪油熬制的汤底飘着葱花,馄饨皮薄得透亮,一口一个,让人停不下来。

街坊们三三两两地坐在一起,有的捧着碗站着吃,有的干脆蹲在路边。“今天这么早啊”“昨天买的两个包子,我家孙子抢着吃” 之类的家常话不断响起。刚过十点,蒸笼就见了底。“明天赶早。” 没买到的顾客也不生气,乐呵呵地跟老师傅打了招呼离开。

“王日顺号” 的招牌已经有些褪色,但这门手艺却越老越受欢迎。老师傅说,现在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,有的还特意从城西开车过来。“好东西总归有人识货。” 他一边收拾案板一边说道。才上午十一点,明天要用的两头乌猪肉已经在运来的路上了。


已发布

分类

来自

标签:

评论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