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老王一进门就大声嚷嚷:“这鬼天气,嗓子眼干得像被砂纸磨过!” 他老婆头也没抬,从厨房里递出一碗冒着热气的冰糖雪梨,说道:“早就跟你说立秋要养肺,现在知道难受了吧?” 老王接过碗,一口下去,喉咙里的燥火顿时消了大半。
秋天的燥气总是来得悄无声息。早上还穿着短袖出门,到了晚上就感觉喉咙发紧,嘴唇干裂得厉害。张小妹在办公室里咳得厉害,对面的同事默默推过来一盒润喉糖:“省着点用,我这儿就剩三颗了。” 张小妹含着糖叹气:“刚入秋就这模样,到了冬天可怎么办?”
养肺这件事,老祖宗早就有了妙招。中医认为 “肺主皮毛”,肺要是不好,皮肤会干得像磨砂纸,喉咙痒得让人忍不住想挠。老话里说的 “秋冬进补”,并不是让人大吃红烧肉,而是要注重润燥养肺。
烤梨看似简单,实则门道不少。李婶在家试了好几次,不是把梨烤焦了,就是糖浆漏得烤箱里到处都是。后来还是楼下王奶奶支招:“选梨得挑实心的,挖核的时候底部要留个厚底,用牙签固定时得斜着插。” 按照这个方法烤出来的梨,外皮微焦,里面的梨肉软糯多汁,冰糖化成了琥珀色的糖浆,混着梨汁一口下去,从嗓子眼一直润到心窝里。
刚搬来的年轻人第一次吃烤梨,眼睛瞪得溜圆:“这比奶茶店的甜品还带劲!” 李婶得意地说:“那是自然,这可是老祖宗留下的方子,超市里那些加了添加剂的东西没法比。”
立秋贴秋膘也得讲究方法。张大伯连着吃了一周红烧肉,称体重时发现重了五斤,血压计上的数字让他吓了一跳。隔壁刘大夫来串门,看到餐桌上的大鱼大肉直摇头:“您这是想把秋天的膘一次贴完啊?” 说着从菜篮子里掏出几个黑木耳:“配着这个吃,能刮油。”
凉拌木耳做起来特别解压。泡发的木耳在水里舒展开,像一朵朵小黑云。张大娘一边撕木耳一边传授经验:“得撕小点,太大块不入味。” 木耳过了开水后要立即放进冰水里,这个步骤可不能省,不然木耳就会蔫巴巴的。紫色的洋葱切丝泡水,加点醋去辣味,最后浇上蒜泥辣椒油。张大伯一开始还嫌弃:“这素淡的东西能有什么吃头?” 可尝了一口就停不下来,还连吃了两碗米饭。
办公室里的年轻人把凉拌木耳玩出了新花样,往里面加花生米和香菜,说这样更提味。午休时,一群人围着一大盆凉拌木耳,你一口我一口,把外卖都晾在了一边。财务部小王边吃边感慨:“这比楼下卖的轻食沙拉实惠多了,关键是吃完胃里特别舒服。”
熬夜加班的小陈经常半夜嗓子干得冒烟,他媳妇心疼他,经常炖银耳羹当宵夜。银耳要提前泡发,撕得越碎越好,这样炖出来的胶质才浓稠。第一次炖的时候,小陈还嫌麻烦:“超市里不是有即食的吗?” 可喝了媳妇炖的银耳羹后,他就再也不想吃罐装的了:“这能比吗?自己炖的胶质都能挂勺!”
莲子的芯一定要去掉,不然会苦得让人受不了。小陈办公室的老李就闹过笑话,图省事没去莲芯,结果一锅银耳羹苦得像中药,倒进马桶时还被媳妇数落了半天。现在他学乖了,买现成去芯的莲子,还时不时往羹里加几颗红枣,说有补血的功效。
立秋后的温差特别大,早上还得穿外套,中午就热得想光膀子。幼儿园老师发现咳嗽的孩子多了,就在家长群里发了烤梨的做法。第二天就有家长发照片,小朋友抱着烤梨啃得满脸都是糖汁。有个奶奶特别可爱,说小孙子吃了三天烤梨,咳嗽好了,晚上睡觉也踏实了。
老周是个讲究人,每年立秋都会准备三样东西:烤梨对付嗓子干,凉拌木耳解油腻,银耳羹当宵夜。他得意地跟棋友吹嘘:“咱这养生才是真讲究,不花冤枉钱。” 结果棋友们都跑来取经,还带着自家的改良配方,有的在梨里加川贝粉,有的在木耳里拌鸡丝,搞得像个美食交流会。
菜市场的梨子最近卖得特别好,大妈们挑梨都有心得:“得选掂着沉、屁股圆润的。” 卖菜的大爷乐呵呵地说:“这季节的梨最养人,比那些进口水果实惠多了。” 张阿姨挑了几个大梨,顺便称了半斤银耳:“这两样配着吃,比啥保健品都强。”
超市的干货区最近很热闹,大妈们围着木耳、银耳挑挑拣拣。有个年轻人想买即食银耳羹,被旁边的大妈拦住了:“买这种干的多好,自己炖的胶质才足。” 说着就示范如何挑好银耳:“要选颜色白里透黄的,太白的可能是漂过的。”
晚上九点多,小区里的窗户飘出阵阵甜香。三楼老李家在烤梨,五楼张家在做银耳羹。楼下遛狗的王大爷深吸一口气:“闻着就舒坦,比那些香水味强多了。” 他老伴笑着接话:“赶明儿我也给你炖一锅,省得你天天半夜咳嗽吵醒人。”
秋天的晚上,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。小朋友啃着烤梨,糖汁顺着下巴往下滴。妈妈忙着拌木耳,爸爸端着银耳羹吹凉。电视里放着天气预报,说明天要降温。奶奶往每个人的杯子里加了点温水:“多喝热水,养肺。” 窗外秋风瑟瑟,屋里却暖意融融。
这篇文章专门分享充满正能量的内容,与侵权毫无关系。若存在侵权情况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会主动配合解决问题。
发表回复